首页 > 影视 > 阅读

短剧没了网红脸 还会请来哪些高级脸?


“以网制剧”依托互联网传播,实现碎片化消费的基础逻辑依然成立。但如何凭借好故事吸引更多知名演员入局,逐步消解他们对短剧的成见与顾虑,从而在客观上提升专业维度、加速短剧融入主流影视体系,正成为行业亟需回应的问题。随着传统影视人才(包括演员)与短剧之间更频繁地联动,精品化短剧制作已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作者|布赫

上个月,某短剧平台在演员招募条件中明确强调“拒绝过度整容脸”,这一动向迅速引发外界关注。多数声音对行业这类自我提升的做法表示支持。毕竟,自2022年短剧爆发至今,很多人对其印象仍停留在早期野蛮生长阶段——剧情离谱、人设浮夸,表演质量堪忧。

相比传统影视剧,短剧自有其生长的土壤,也承接了短视频时代的用户基础。可以说,早期短剧的消费心理更多源于“猎奇”而非“欣赏”。

而当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它一方面必须面对监管的多重约束,防范“非正常价值观”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必须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学着自我审视、推动产品升级。

“拒绝网红脸”,可视为这种行业意志觉醒的第一步。

短剧市场所呈现出的爆发式增长和每年数百亿的市场潜力,正吸引越来越多明星“降维”参演。这也标志着短剧正在真正“上桌吃饭”。

逐大势而行本是生存本能。这个领域越是良性发展,就越会有先驱者放下包袱、突破设限。

01

大腕降神,直言不讳

唐国强一度因话题#唐国强锐评短剧悲哀原因# 登上热搜。起因是他出演了现代商战短剧《叶总不好惹》,在剧中扮演商界大佬,与严浩翔饰演的角色展开父子对决。

不少网友纷纷感叹:“短剧配得上唐国强的演技吗?”这句话也折射出大众对短剧的普遍定位。有人称这是流量裹挟与资本做局,连艺术家也不得不沦为泛娱乐快餐的一环。

但实际上,观众对“老艺术家”的刻板定义,未必代表演员本人的意愿。唐国强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与年轻演员合唱《大展鸿图》,可见他并非固守传统之人。

近年来外界借其出演的影视作品为他贴上的标签,并没有限制他对市场风向的敏锐洞察。说得更直白些——

即便是“老艺术家”,也清楚自己必须与时代同频。尤其是唐国强,唱网红歌、演微短剧,凭借强烈反差反而再次收获大量关注。

当然,唐国强也在采访中毫不避讳地指出短剧的症结:套路重复、创作快餐化。

以他饰演的“叶总”为例,气场虽强,却因剧情逻辑薄弱、人物动机单一,终究难逃“工具人”的命运。

唐国强认为,这正是短剧行业的缩影——追求短平快的流量变现,却牺牲了艺术深度与演员的发挥空间。

但无论如何,传统影视演员主演或参演短剧已成趋势。

今年年初,刘晓庆主演的短剧《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就备受瞩目。对这位始终充满话题的女演员来说,大众似乎也已习惯她的胆识与创新。剧方透露,剧本是专门为刘晓庆量身打造的。

而李若彤主演的《午后玫瑰》,则多了一重背书——这部讲述现代职场女性的短剧于东方卫视黄金档播出。

此后,越来越多演员似乎嗅到了“降维”出演所带来的话题红利与市场价值,纷纷涌入短剧赛道。

02

众神入场,各展其长

8月21日,由霍建华、黄宗泽、阚清子主演的悬疑刑侦类短剧《搏忆》在腾讯视频上线。该剧电影质感突出,尤其是曾经的“偶像剧男神”霍建华,演技依旧在线。

不过《搏忆》播出时,舆论对传统演员参演短剧的反应已趋于理性:“大势所趋”。

在此之前,倪虹洁出演了春节上线的短剧《夫妻的春节》,饰演一位勤恳却缺乏关注的主妇。凭借《爱情公寓》“胡一菲”成名的娄艺潇,也在《我为将军解战袍》中再绎“女汉子”形象。陈志朋因《晚棠初谢》一度成为话题人物;王丽坤主演的《若熙传》也备受期待。此外,如舒畅等较早涉足短剧的演员,作品《蛇年大吉之小青渡劫》《凤栖今朝》等也积累了不俗口碑。

上述演员若继续固守传统影视领域,在咖位、资源、年龄等多重压力下发展空间已显局促。但他们曾塑造的经典形象仍存于观众记忆。也正因如此,转战短剧不仅是寻找新出路,也更易获得当下短剧用户的认可。

长期以来,无论短剧圈如何自评演员影响力,相比传统影视界,其社会认知度和话语权仍明显不足。

但随着行业日益成熟,短剧演员如今不仅能登上综艺节目,还能与前辈同台互动、接受指点——这一切释放出短剧正被逐渐重视的信号。行业目前所缺的,正是一部或多部具备影响力的演员与作品,真正让短剧从表及里,达到与传统影视剧平起平坐的地位。

老演员“向下”探路短剧市场,短剧“向上”借演员提升品质与声量——这种双向奔赴,在未来仍会持续。

尚未亲自参演的影视大咖们也并未缺席。去年,黄晓明以出品人身份推出反拐题材短剧《一姐》,该剧共67集,播出期间连续三天登顶DataEye短剧热力榜,并跻身2024年7月月榜第14名、8月月榜第92名。

除明星与头部平台持续布局外,拼多多等知名企业也于8月28日发布“短剧制片运营”岗位,主攻定制剧领域。

众人纷纷入场,一副“大展鸿图”之势已然拉开。

03

竞品涌现,精品可期

短剧剧组拒绝“网红脸”,是行业自省力提升的显著标志。

一个直观的变化是,越来越多明星谈论短剧时的态度变得愈发认真和深入。

如唐国强,既出演短剧,也坦诚分享理解、直指问题所在。

退回2022年之前,这是难以想象的。正如唐国强曾点评影视创作时所言:

“演员被动时,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短剧若想摆脱“悲哀”评价,就必须自察自省。

至少在发展初期,短剧确实曾被视作某些边缘演员的“避风港”,而如今行业明显朝向精品化迈进——无论是表演还是内容,都需好剧本、好演员共同支撑,以回应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而非仅靠情绪刺激和“权力幻想”存活。

像霍建华、阚清子、李若彤等演员,也并非无差别接戏。经验丰富的老演员辨识项目品质的能力极强,他们更希望在这一新领域实现以往未能施展的表演抱负。

加之如今不仅是行业头部平台,长视频平台、各地卫视、影视机构纷纷入局。这些资本与渠道更关注剧本主题与质量,愿投入更多资金,组建专业团队,邀请知名演员加盟。

当前行业对短剧的共识非常明确:

它不是长剧的降维,而是新市场环境下诞生的新形式。

去年4月11日,ATV亚洲电视联合多家机构推出“鲲鹏计划”,旨在支持全亚洲影视人才改编经典IP,制作优质短剧,推动短剧品质升级,进军内地、亚洲乃至欧美市场。

陆港两地对短剧的市场嗅觉不相上下,真正的区别在于,谁更能理解“竞品越多,精品越多”的市场法则。而影视演员纷纷出演短剧,正是行业走向“精品化”的体现之一。

“以网制剧”依托互联网传播,实现碎片化消费的基础理念仍在;但如何借好故事吸引更多知名演员入局,打消成见、提升专业维度,从而加速短剧主流化进程,已成为行业关键课题。随着传统影视人才与短剧更紧密联动,精品化短剧制作已是不可逆的大势。

尤其当演员的专业表演成为短剧的“活招牌”,它便不再只是快消品,而是真正雅俗共赏的艺术产品。

本站备用网址 www.24faa.cc
敬请收藏   以防迷路
发表评论全部评论
字数 登录
相关新闻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