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发生一起令人咋舌的抵押纠纷事件。小伙小张因投资虚拟币被骗,背负近7万元债务。走投无路之下,他瞒着家人,私自将姐夫为父亲购买的价值14万元新车抵押出去。
9月初,小张在手机APP上看到“车辆抵押快速放款”的广告后,联系上涉事金融服务公司。对方承诺手续简便,无需押车,只需提供车辆登记证、身份证,并签署电子合同即可。心急如焚的小张,在未仔细查看合同条款的情况下,便在手机上匆匆签署了融资租赁合同,仅在末尾签名处确认,未阅读前文内容。
合同显示,抵押车辆评估价为8万5千元,其中包含GPS安装费及前两个月租金,但小张实际到手金额仅7万4千元。然而,仅仅十天后,当小张筹集资金准备赎回车辆时,却被公司告知需支付13万2千元的解押费用。理由是合同约定融资租赁期为36个月,若提前赎回,需支付剩余本金及高额违约金。
小张的姐夫李先生得知此事后气愤不已。他指出,车辆购置价为14.2万元,抵押时行驶里程不足5000公里,金融服务公司的定价及收费标准明显违背市场逻辑。面对质疑,涉事公司工作人员坚称业务合规,称这是融资租赁业务,非传统抵押贷款,合同明确车辆所有权已转移至公司,客户仅保留使用权,提前终止合同就得按约定支付费用。
法律专家对此分析,此类操作可能涉嫌“套路贷”。若金融机构以低息诱导借款人签署模糊合同,再通过隐藏条款收取高额费用,或构成欺诈。另外,融资租赁合同中“所有权转移”条款若未显著提示,可能因显失公平被认定无效。
该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评论:“这金融公司的操作太坑人了,利用别人的急切心理设陷阱,相关部门该好好管管。”还有网友表示:“小张也太糊涂了,投资虚拟币本就风险大,还随意抵押家人车辆,这下把自己和家人都坑惨了。”也有网友建议:“这种情况还是得走法律途径,让法律来判定合同是否有效,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