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电影酱园弄·悬案票房口碑双崩盘 问题出在哪了?

日期:2025年07月01日 11:07 来源:观风闻 作者:佚名

在展望本片的时候,考虑到戛纳版150分钟、院线版拆成上下部、上部90分钟的巨大差异,确实有过担忧。将一部完整的作品拆分,且原是拿到戛纳、面向电影艺术最高殿堂、最苛刻电影评论群体、理应最忠实于质量、符合导演陈可辛原意的版本,对于作品本身而言,可能存在一定的隐患。原有的结构会被打散、摊开,为了撑时长而放入过多而杂的副线,节奏、情绪、主题表达逻辑,都可能变得冗长、凌乱。

但是,院线版之于原版的改动,显然比预想的更加彻底、深度,也更加伤筋动骨,无从修补。

在原版的架构之上,它需要在中途的阶段强行拆出一个节点,作为戏剧的高潮与至少阶段性的收束,而由于缺少了前期构思阶段的相应设计,它无法提供真正匹配的素材,表意与塑造中也根本没有安排这个部分的存在,因此只能将原属于其他表达功能的素材挪用过来,将之赋予收束与高潮的后天定义。

女性思想的确立,不应该在原版的半途即完成,而本片“上部”却必须给出这样的时刻。其他的很多要素与手法,也都被如此尴尬而生硬地再利用了。这也带来了演技的无法评价,因为人物的状态本不是院线版定义的那样,使得演员的表演根本无从谈起。更严重的是,它不得不修改了很多功能性角色的定位,将之归拢到院线版的节奏与调性之上,显得格外单薄。最后,它其实拍的是“社会众生相”,事实上已经开宗明义,但出于各种考虑,不得不仅留下了女性主义这一切入点作为整体。

在院线版中,我们能看到大量的原有痕迹。

从个人的整体印象而言,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本片并没有真的把主题落在女性主义的程度,而是以此为出发点,作为时代乱局的变化节点之中、所有个体在内心中的混乱,价值观、世界观本应是一个人的生活根基,在时代的巨变中却完全丧失,每个人都找不到确定性的归属,失去了对生活的自主性,只能走向崩溃。他们基于个体的区别,会产生不同的反馈与思想,共性却是无从掌控生活的悲剧命运。定义一代人的时代定性丧失了,主义、民族意识都面临巨变,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超越时代的正确,只能基于个体的自我而行,又被笼罩在巨大的环境之中,个体决定不了任何东西。

陈可辛不断制造着各个层面与程度的虚幻。章子怡不停反抗、坚定思想的强势之幻象,女性主义在超越当时时代局限性之下的坚定,每个人物在初始的正反面定性形象之中、逐步呈现出反向一面(包括章子怡作为绝对主角的不坚定与妥协于逼供)的“明确立场正邪”之虚幻,以及象征性人物与直观“正确思想”本身的不彻底、不扎实之虚幻。

并且,他也给出了时代本身的真正主题落点,上升到了时代的宏观层面,设立了当时最容易把握、最正统定义的“民族层面定性”,从日寇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更优更光明”变化,却在章子怡案件的具体层面之上,反而表现出更混乱的状态,民族意识的明确不再支撑任何东西,因为意识形态是更难明的思想乱局,让时代变化的似乎坚实之希望,变成了深度的虚幻。在片中,他给出了平民夫妻的支线,似乎只是点缀,一种日常生活的趣味,却同样被裹挟到案件之中,将社会所有角落中的光明全部抹除,而黑暗才是最日常的全体真相。

但是,在院线版本之中,它反而在一味地凸显女性主义的层面,并放置在类型化的罪案、大尺度的元素之中。这显然与原来的思路是矛盾的。为了表现女性主义,男女往往被设置成单纯的正反对立关系,一方必须压迫,符号脸谱化的恶人,另一方则不停受害,同时又持续坚定反抗,或有一定程度的犹豫,也不足以改变最本质的坚定之心,而其他层面的内容也会比较少,凸显出这个层面的定位。

这种“提纯”是必要的,因为它往往有着很强止社会属性,也能对接到更复杂与多面的内容。为了避免关注度分散,主题定位偏离,作品必须提纯,凸显自己的定位,也是影片往往聚焦女性视角、工具化男性角色、以主观性情绪为主要内容的原因,直接屏蔽了其他视角与立场出发、带来辩证性探讨、辐射其他层面的可能性,让观众始终甚至“别无选择”地,与女性主角站在一起,坚信她的一切。

然而,这显然不是《酱园弄》的内容指向。如果雷佳音是一个恶人定位,他的受困于日本政府倒台、事业困境,查案中混杂着恶意与些许饶恕(没撞死证人,只做逼做伪证的威胁),以及最后的弱势,特别是表情的弱感,都是没有必要的。

更明显的是女性角色。章子怡的强势也不应该停留在空泛的表情层面,因为持续的动摇、示弱、求饶,以及强势部分的欠缺,显得格外缺乏说服力,而她对雷佳音的过多“破人设”式求饶,本身也是没有存在必要的“过火塑造”,弱势时间与程度远远大于空泛苍白且过于短暂与强行(靠念大稿子)、缺乏引导加深过程的强势崛起。

最后,作为最强势的女性,杨幂也不应该在最后暴露出破防式的崩溃,至少应该是革命烈士一样的宁折不弯状态,赵丽颖的整个人物更不应该在剧情中如此地无用,只是一个念稿输出思想的机器,如同其外在美丽强势形象一样的“强女花瓶”,这完全不符合戏剧创作的基本原则,甚至不如“挂在墙上,必须要响一声”的枪。

在人物之外,如果想要强调女性主义即止,陈可辛没有必要去反复强调时代背景,甚至具体到哪年哪月,设立明确的不同推进节点,引导日本时期从建立、巩固、弱化、瓦解的全过程,未免会显得过于细碎了。

此外,他更不会设计出那样一个让人、必然也包括他自己感到尴尬的演讲,而且还是两次,作为影片的点睛高潮时刻。哪怕是最没有鉴赏能力的短剧观众,都能轻易感受到其尴尬,更何况是创作能力极强的陈可辛,而且他也可以轻松地找到无数的方式,在那里表现女性主义的崛起,因为现在版本显然太过低劣,哪怕是50分的替代方案都是优化。最后,他也不会这一部的落点,放在一个如此仓促潦草、段落时长都不够的“光明胜利”之中。

显然,比之戛纳的版本,院线版可能有着最本质层面的大幅度调整,原有的时代性、“众生相之悲剧”,被压缩、矮化成了女性主义的局部层面,而它其实只是原有完整系统之中的“切入点”,是之于当时时代的完全超越之思想,对立于民族层面的“中华正义,日寇邪恶”之明确思想。

从这个呈现思路出发,女性主义先是在明确的民族黑暗时代之中,二者同步地低潮,随后民族性时代转到光明,女性主义却依然混乱,从而凸显出它代表的各层面思想价值观的深度混乱,最明确的民族不足以奠定时代整体的明确,也不足以带来走出时代夹缝期的全局社会,从而引导人们去坚实思想、找到生活的方向。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有着过多层面的复杂性,不断且愈发地陷入各种新旧切换、两相混杂的夹缝阶段,根本无可解决,让所有人的众生相持续悲剧着,而民族层面的简单正邪二元性,引出的绝对光明,不过是之于整体的虚幻而已,也对应着各个形式的虚幻性。人们以为走出了日寇时期,就万事大吉,实际上远非如此,反而扎进了意识形态的更大漩涡,化为女性主义继续无从贯彻坚定的形式。

但是,按照这个思路的话,作品显然太过于“不正确”了,甚至让日伪政府的雷佳音成为了“中性“存在,反过来的意识形态则变成了非绝对正反面定性的部分。同时,这也不利于影片的宣传,不如女性主义议题来得讨好主力消费者、女性群体,也没有提供明晰的情绪价值,方方面面都不利于票房与舆论的风险规避。

并且,它显然会塑造更多的人物,更多的戏份去表现每个人的象征群体、身份属性,以及正反模糊的两面性,带来“正邪二元”的虚幻再打破之,引入不同形式的悲剧性结局,加上人物关系中的不断发展变向、从关系明晰到愈发复杂、模糊二元定位,由此表现出思想混乱、无从凭依、共同悲剧的众生相。

此外,它也显然会前导到早期的时代,具体表现章子怡的爱情,从“民族明确”---日占的民族角度之负面,格外体现表意逻辑中的客观敏感性--时代的甜蜜,到中日混战时期的同步动荡。

作为所有人物塑造的代表,章子怡在婚姻与案件、受审之中的形象,甚至都可能会更加“弱”,带有更彻底的妥协,包括爱情中的一些个人问题,从而削弱其强势女性主义的阶段性外表,反过来也表现其丈夫与李现的“两面性”,如同雷佳音的复杂趋向一样。

但是,这会让作品走到最广泛观众的对立面。它没有提供明确的正义立场,没有正义而聚焦压倒性戏份的绝对主角。这会让观众不知道自己要与何人共情,找不到情绪价值的载体,由此也就难以理解作品的主题。因为比起阅读文本与电影逻辑,基于感性情绪的直感,“我的共情者获胜,因此他就是正确的”,才是观众把握主题的最有效方式,也关系到影片口碑、观众体验中很重要的离场感之有无。

更危险的是,它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巨大的争议。它毕竟有着一个女性主义的切入点,很难将这个角度完全淡化于该事件。那么,观众必然以这个角度去理解、审核它,而以女性主义能够引起的声浪,“反女性主义”的争议绝对会是影片的催命符,从票房成绩,到舆论口水战能够导致的作品负面形象。

因此,它只能强行聚焦女性主义,强行找出相应的素材,强行给出正反二元化的人物,强行将局部性的主题当成最终落点,强行将“虚幻胜利”定性成彻底崛起。以原有的出发点,雷佳音等人的两面性,相应的复杂人物关系,才应该是最主体的内容。而案件本身,乃至于章子怡的人物,都会是一个引发众生相激发个体内心、展现自身两面性、缺乏社会归纳明确之正确思想的诱导性存在,案件过程、围绕案件的侦查、真实犯案过程的揭露,都不会是主要内容。“配角”才是真正的主题性“主角”。

而在院线版本之中,基于女性主义与类型化的需要,案件要突出,章子怡要变成大女主的强势形象与戏份的唯一核心,其他人则要落为明确的正反面。作为结果,单薄的案件、有限的章子怡高光强势时刻,就成为了主要内容,其他人的更多内容、线索,只能大幅度地砍掉,只剩下摇摆中“反/正面”的单向部分。此外,一些表现虚幻性的内容,也就用成了更扎实明确的表意手段。

问题是,它们出自于原本的设计思路,强行调整定性之下,必然带着原来的质感,因此显得不够彻底,更像是表达度的严重不足。最典型的便是两段演讲,在院线版的语境之下完全沦为笑话式的雷点。而人物的塑造,势必也失之于单薄、强行,与口号宣讲基本处于同一水准。在类型化的部分,双方围绕案件过程的角力被强行放大,但事实上并没有真的很复杂,审讯逼供的作用也是“压迫本身”大于“逼问内容”,让案件在“罪案悬疑”的后天定位之中,也变成了单薄的存在。

相对更重要的,其实是庭审的部分,象征着社会浓缩的政府(更加正当化的雷佳音)的笼罩,也曝光在法庭之外的广泛民众的面前,由此引发“众生相”,法庭难以迅速宣判,民众对此也观点不一,而后续的下一部之时代则是对此的程度再升级,成为时代夹缝中的社会状态。《坠落的审判》与《正义回廊》,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但在院线版之中,它对罪案类型而言过于单一,对大尺度元素而言则过于保守,更不如“雷佳音审问章子怡”来得性别明确、正邪对立,因此被削弱成了几句话的程度。

事实上,当本片从原有的一部完整、150分钟体量,拆分成了上下部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上下部并非不可行,而是要在创作构思、表意系统搭建的阶段,就要从此出发,让上部成为阶段性主题达成的独立完整之作,而该主题又作为下一阶段、下部作品的前导,共同组成两阶段架构的“升级表意系统”。虽然表层剧情不免“预告片化”,但内在还是有其独立完整性,如《迈尔斯蜘蛛侠》与《碟中谍7》。

但是,本片完全是在创作已然完成的情况之下,强行进行拆分,而且还可能做出了主题定位方面的降格、局部化收缩等处理。那么,它就要面对素材的大幅度修改,删除不符合院线版定位却可能大量的部分,强行突出原本或许只是副线、具有辅助性表意作用的部分,将之变成新表意逻辑中的扛鼎存在,又得不续充足体量的后续补拍去填充。它能做的,只是勉强搭出一个成片去交差而已。

事实上,只看上部90分钟的体量,就不难看出可用素材的稀少,由此证明了院线版之于戛纳原版的修改幅度,因为这一般是纯类型片的体量水平,而本片显然具备很多的表达。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118597c36.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lantu |
标签:
评论: 电影酱园弄·悬案票房口碑双崩盘 问题出在哪了?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741) 热点(2668) 新闻(13399) 国际(5441) 娱乐(4861)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43) 音乐(2082) 民生(3907) 行业(388) 财经(1750) 股票(372)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7)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1)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1) 养生(105) 医学(368)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15)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10035) 观点(1041) 房产(1151) 汽车(308)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1) 展会(4) 数码(221) 足球(222) 体育(1097) 教育(1413) 高校(1708) 法制(2275)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931) 美女(20600) 欧美(34)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1) 历史(364)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