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近期在“钱学森精神进校园”活动中,针对当前教育模式提出尖锐批评。
他认为:过度刷题正严重侵蚀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呼吁通过阅读课外书等方式重塑教育生态!
18岁是人生最美的年纪,当问孩子有什么“兴趣”时,孩子们一脸茫然,当问他们对什么没兴趣时,他们还是一脸茫然。
这种现象,反映出应试教育下学生探索热情的普遍丧失。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上小学前,有很多问题会追着家长问。等上了小学,反而闭嘴了。最多就是遇到难题,问这道题怎么做,不再追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不是孩子们变懒了,而是过度刷题,让他们忘记了“探索”的意义。
求知欲没了,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
别觉得不提问是好事,如果孩子突然不提问,那就可能从主动学习变成了被动接受。你推一下,他就动一下。
我亲戚家的孩子,七八岁的时候问题特别多,但是家长觉得她话太多了,总是批评呵斥她,后来这个孩子就不怎么爱说话了。等到了初中,成绩就没那么突出了。
小学阶段,她有很多疑惑想问,却没人回答,导致她只能按照套路来,比如看到 “一共” 就用加法,看到 “平均” 就用除法,可一旦题目换个说法,她就懵了。
如果不是课堂上讲过的,她就不会了,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每道题背后的逻辑,她根本就不懂。
这是很多孩子的现状,求知欲没了,就失去探索的兴趣,就像钱永刚教授说的,钱学森先生小时候总爱拆收音机,想知道 “里面藏着什么”,这种好奇心才是推动人不断学习的动力。
现在的孩子完全不一样了,只想要标准答案,一切都按照老师说的做,长时间下来,怎么能有创新思维呢?
之前遇到一个学生,老师让他写一写对某件事的看法,他一脸茫然,问老师有没有模板。
你看,太多这样的孩子,什么都在等老师给,就算考上了985名校,又能有多少成就呢?
如何帮孩子把求知欲找回来,分享3个方法
钱永刚教授提到 “用阅读课外书重塑教育生态”,其实不用学校给任务,自己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分享 3 个简单易做的办法,激发孩子的探索欲。
第一:少问 “考了多少分”,多聊 “今天发现了什么”
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成绩,每次考完试都问考了多少分。或者就是今天作业写完了吗。其实可以换一个说法,比如“今天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了吗?”
如果每天能聊十分钟发现了什么,慢慢就能启发孩子探索的欲望。
他们会多观察科学课上的有趣事情,会思考一些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甚至还会主动查找资料寻找答案。
第二:别用 “标准答案” 堵孩子的嘴,哪怕他问的 “不对”
孩子问 “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别上来就讲一堆科学道理。可以问问孩子的想法。哪怕孩子说“因为月亮喜欢我”,也别着急否定他。
孩子的想法就是天真烂漫的,天马行空的去思考,这样脑子才不会木讷。
之前有个孩子问老师“为什么冬天会下雪,夏天不会”,老师没直接给答案,而是带孩子们看了《四季的秘密》绘本,还让他们画 “自己眼里的冬天”。
保护孩子的思考欲望,比考高分更有意义。孩子敢提问,才是真的有勇气。
第三:陪孩子读 “无用的书”,比刷 100 道题更有用
钱永刚教授说 “阅读课外书很重要”,这里的 “课外书” 不是教辅资料,而是那些 “看起来没用” 的书 —— 比如《昆虫记》《海底两万里》,还有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认识一个孩子,课外会读《千字文》,刚读完“晨宿列张”的时候,就问星宿是什么,有多少星宿,最后一直问到28星宿,甚至延伸到朱雀玄武等问题。
你看,如果你给他讲这些内容,他可能感觉云里雾里,如果是他们自己问出来的,就能记一辈子。
这就是闲书,一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天文学道理,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
读课外书的时候,不用在乎记住了多少,只要他愿意看,愿意提问就可以了,哪怕是一幅图,能打开他的探索欲也是好的。
写在最后:
教育不是 “装满水桶”,而是 “点燃火种”
钱永刚教授的批评,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记住多少知识点、刷对多少题,而是让他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愿意主动去探索追求。
钱学森先生小时候,对收音机的好奇,最终变成了对科学的热爱;
我们的孩子,也有可能对某个问题有兴趣,未来成为了不起的人。
别总盯着分数,让刷题填满孩子的童年,给他们一点时间去观察,去提问,多读一些课外书,看上去是浪费时间,实际是在为将来埋下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