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是感冒发烧,怎么会查出艾滋?”福建一位妈妈拿着诊断书,在医院走廊里崩溃大哭。16个月大的宝宝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常规术前筛查却跳出HIV阳性预警,进一步核酸检测确认感染,病毒载量高达24万拷贝/毫升。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揭开了一个家庭隐秘的感染链条。
医生立刻建议父母同步检测,结果双双确诊。回溯诊疗记录发现,妈妈分娩时HIV检测还是阴性,究竟是谁把病毒传给了襁褓中的孩子?基因分析给出了残酷答案:病毒源自孩子父亲,其通过男男性行为感染HIV-1病毒后,于2023年8月传给妻子,妻子又在产后哺乳时将病毒传给了宝宝。此时距离父亲感染仅过去9个月,母亲因处于感染无症状期未察觉,错失了干预良机。
这起案例并非个例,而是敲响了艾滋病防控的警钟。我国约22%的男男性行为者已婚,而HIV阳性已婚者对配偶的感染告知率仅40%。这些隐蔽的高危行为,正成为潜伏在普通家庭中的“定时炸弹”。更令人惋惜的是,母婴传播本可有效阻断——若母亲在孕期或哺乳期及时检测并接受治疗,传播风险可降至2%以下。
婴幼儿感染HIV后危害极大,免疫系统快速受损,常表现为反复感染、发育迟缓、体重不增等症状。像这名宝宝那样,以肺炎为首发症状就医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是因为病毒已严重削弱其免疫防线。不过好在,及时规范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通过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孩子仍有望正常生长发育。
目前,宝宝已开始接受针对性治疗,医护人员同时为这个家庭提供心理支持与健康指导。这场悲剧留下的教训尤为深刻:高危行为后主动检测是对家庭的保护,配偶间的健康坦诚更是责任。孕期产检、产后复查绝不能忽视,母乳喂养前的健康评估同样关键。
艾滋病从不是遥远的“他者疾病”,它可能藏在未说出口的秘密里,躲在被忽视的检测中。愿这起案例能唤醒更多人的警惕——定期检测、坦诚沟通,才是守护家人健康最坚实的屏障,每个孩子都该在无菌的爱里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