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花上万元内推进大企业实习?都是套路!

日期:2021年09月20日 08:21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提示】眼下正值“金九银十”招聘旺季,不少声称可以“内推”简历进名企的招聘信息,在应届生的朋友圈中“病毒式”扩散。事实上,这是求职中介利用招聘信息的不对称,做起的付费“内推”的生意,是骗局。

“互联网、电信、金融等企业校招社招‘内推’,直达团队,一步到位”“国内‘大厂’,职位应有尽有,‘内推’简历100%跟进有回复”……时值“金九银十”招聘季,一些求职中介打出如此“诱人”的广告语,宣称提供名企实习机会、内部员工辅导和企业留用机会。

内部推荐,又被称为员工推荐,本是企业鼓励现有员工向企业推介优秀人才的招聘办法。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不少机构打着“内推”的旗号,实则主营付费“内推”,收费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为毕业生求职埋下陷阱。

先制造焦虑,再提出收费

26岁的姜阳是沈阳一所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为了找工作,他关注了不少招聘类微信公众号,并经常看到这些公众号发布“关注并转发至朋友圈,可以获得大企业员工内部推荐实习资格”的信息。

今年3月,姜阳关注并转发信息至5个好友群后,某微信公众号后台工作人员樊老师联系姜阳,承诺将其简历转发给与他匹配的大企业。一周后,樊老师告诉他,因不是名校生、实习经验较少、简历不够美观,他的简历被多家企业拒收。

一个月后,樊老师再度联系姜阳,称一家咨询企业放出两个远程助理实习名额,实习3个月,有实习证明,只需给内部员工两万元“好处费”。同时,樊老师还拿出了该企业员工“陈磊”的工牌及人事档案。

记者注意到,姜阳收到的“内推”信息,在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非重点学校毕业生的朋友圈中“病毒式”扩散。记者搜索了20多个声称可以“内推”的微信公众号,发现这些机构常推送内含各大企业招聘信息及中介机构邮箱的文章,宣称免费提供完善简历、职业咨询及面试技巧的服务。

“这些中介的惯用套路为先免费拉群引流,再引导付费‘收割’。”辽宁百联人才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郝红宾向记者透露,待学生“上钩”后,中介往往夸大求职难度、制造焦虑,并提出解决方案,“包括提供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培训和‘内推’、直推一步到位,收费从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记者了解到,“内推”中介的操作套路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空手套白狼”,收集简历,兜售培训课程,广撒网式地将简历投递至企业招聘邮箱,推荐成功收服务费,不成功的话则赚取课程提成;另一种是“买通内应”,被买通的企业内部员工提供招聘信息或实习证明。

根源在于招聘信息不对称

那么,付费“内推”究竟是捷径还是陷阱?

交了2万元后,姜阳便开始“实习”。每周,他会收到以这家公司名称拼音首字母命名的邮箱发来的“实习任务”。两个多月后,因实习证明中的专业信息有误,姜阳联系该公司人事部门进行更正,得知该公司并未收到过他的简历,也没有叫陈磊的员工。试图联系樊老师时,姜阳发现,他的微信已被樊老师“拉黑”了。

付费“内推”明明是陷阱,为何能大行其道?记者采访了一些金融、互联网和咨询企业的员工,他们纷纷表示,不少企业的实习和招聘越来越倾向于“内推”渠道。对企业而言,“内推”更高效,省时省力省成本,也有人际关系作担保。这也让一些中介看到了商机、做起了买卖。

“付费实习滋生的根源,在于招聘信息不对称。”在沈阳一家大型民企担任人事经理的张军认为,当企业习惯于“内推”招人后,求职者较难获得招聘信息,因此愿意花重金去买“神秘”的“内推”机会。“不少实习招聘是业务部门自行招聘,一般不签订实习协议、不发报酬,加上弄一个盖红章的实习证明很容易,这样一来,内部操作空间很大。‘付费实习’的灰色产业链由此形成。”

“事实上,招聘工作涉及多部门、多层级人员,要想买通招聘全流程的经办人员,不太现实。出售‘内推’岗位的行为触及企业红线,一经发现,员工或将丢掉‘饭碗’。因此,中介机构所谓的‘内部有人’,多是套路。”张军说,即便存在利益输送,也是与员工个人私下“见不得光”的接触,难以确保求职者能正式留用。

付费“内推”行为涉嫌欺诈

被骗后,姜阳没有声张,一方面他觉得不光彩,担心影响接下来的求职;另一方面,他和这家咨询企业签订了一份电子版“内推合同”,约定学生对推荐渠道和实习内容保密,不可向任何人提及有偿推荐,否则罚款50万元。

“付费‘内推’行为涉嫌欺诈,这种条款仅有恐吓作用,不具备法律效力。”上海段和段(沈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宇平认为,求职者被骗后不愿主动维权,加上“内推”交易系机构与企业内部员工私下进行,难以获取违规证据,使得付费“内推”乱象频频出现。

“付费‘内推’陷阱的存在,反映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尚不到位,致使大学生被真假难辨的中介机构蛊惑。”郝红宾建议,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完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指导,规范劳动力市场中介行为,降低毕业生的求职成本,提高毕业生求职素养和对不良中介的鉴别能力。同时,企业也应积极作为,主动曝光那些打着自己旗号行骗的中介机构,严肃处理收钱进行内部推荐的行为。

人社部在致2021届毕业生的公开信中提到,毕业生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防范虚假招聘、乱收费、扣证件、培训贷等求职陷阱。如遇上述情况,请立即向人社部门投诉举报。

前不久,通过笔试和面试,姜阳顺利进入一家软件公司从事市场经理工作。一路走来,他发现,企业看“能力”胜过看“履历”。“脚踏实地,找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他说。(姜阳为化名)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85238c35.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标签:
评论: 花上万元内推进大企业实习?都是套路!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757) 热点(2679) 新闻(13442) 国际(5458) 娱乐(4913)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44) 音乐(2082) 民生(3936) 行业(402) 财经(1764) 股票(372)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9)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1)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2) 养生(105) 医学(370)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16)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10070) 观点(1046) 房产(1154) 汽车(312)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3) 展会(4) 数码(221) 足球(222) 体育(1100) 教育(1417) 高校(1716) 法制(2292)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946) 美女(20770) 欧美(36)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1) 历史(364)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