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农村感染高峰过后 有老人相继离世

日期:2023年01月08日 09:55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佚名


记者 | 赵孟

编辑 | 翟瑞民

防疫“新十条”实施后,国内许多城市已逐渐渡过感染高峰,但在有近5亿人口规模的中国农村,疫情形势仍时刻牵动人心。

2022年12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下称《方案》),要求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重点抓好农村地区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重症治疗、老人儿童防护等方面工作,最大程度保护农村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近一个月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去构建的县、乡(镇)、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正在经受考验。而作为距离农村居民最近的医疗机构,村级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在“防重症”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对重症患者往往难以展开及时救治。界面新闻实地探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的达州市罐子镇,发现这里已经度过到了感染高峰,并没有迎来预期的第二波感染,但这个冬天去世的老人比过去要多。

“高峰”过后

2023年1月4日并不是罐子镇赶集的日子,但熙熙攘攘的人群已经显露出一些过年的气氛。从外地回来的年轻人穿着鲜亮的衣服在街上溜达,镇中心校门口,几十个接孩子的老人聚在一起,有些甚至都没有戴口罩。

这个四川达州的小镇上,卫生院门口只有三三两两的人,显得冷清。发热门诊的医生依然接诊,但未见多少患者。“我们早就阳过了。”发热门诊一位医生告诉界面新闻,近期发热门诊的接诊量几乎回到了正常水平,但他仍清晰记得大约一个月前的忙碌景象。

“平时一天门诊量只有四五十人,但高峰期一天接诊两百多人。”这位医生介绍,其中发热病人占一百二三十人,而平时一天的发热病人只有四五个。突然增加的就诊量很快耗尽了卫生院的药品储备。通常,乡镇卫生院需要配备一个月的用药量,但到12月14日,该卫生院一些主要的退烧类药物已经耗尽。后来,对于高烧患者,医生只能对其“挂水”降温,或使用抗生素。

罐子镇距离达州市30余公里,由原来的罐子乡和陈家乡合并而来,现有人口3万多。罐子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外出务工是农民们近些年主要的收入来源。罐子镇政府一位人士估计,全镇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外出务工,该镇下辖和平村一位村民称,全村2000多人中,留在村里的只有几百人,而且几乎都是老人。

人们居住相对分散,全镇3万多人中,住在罐子街和陈家街的人口大约有3000多人,其余的都分散在乡村。每年春节前,外出务工的人员回家过年,是一年中人员流动最频繁的时期,这也是一些专家担忧农村可能迎来第二波感染潮的主要原因。

当地一些医生记得,该镇的感染高峰大约持续了一周左右,他们注意到,最初来医院看病的是7-15岁的学生,多数是从达州市回来的;接着是成年人逐渐增多;然后是老人。他们认为,疫情可能是从城市向农村蔓延而来,这加剧了他们对春节迎来第二波疫情的担忧。

感染高峰期,在卫生院排不上队的人,开始涌向诊所和药店。“我们一开门药就被‘抢完’了。”一位药店销售人员记得人数多的那一天的情形,由于顾客太多,公司临时安排一位人员过来帮忙,但货架上很快销售一空,公司不得不开始对一些药物限购。

1月4日,界面新闻记者在罐子镇上走访了多家药店,发现货架上已经摆满了药物,但诸如布洛芬之类的退烧药依然缺货,只有一家药店在销售。销售人员提醒,如果没有症状不建议购买,实在要购买,每个人限购一板(11粒)。

从12月16日开始,罐子镇卫生院接诊的患者开始下降,并逐渐回落到平时的接诊量。但卫生院不敢掉以轻心,他们担心迎来第二波感染潮,一方面是因为储备药物迟迟没有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手紧张。卫生院的医生全部“阳过了一遍”,一些医生坚持带病上岗,从12月初至今都没有休假,存在健康风险。

罐子镇现有两个卫生院,主院医务人员有22人,分院则有16人。此轮感染发生前,3万多居民的健康保障工作尚能被应付,但突然新增的感染量让人手捉襟见肘。当时,卫生院将退休的人员梳理一遍,计划返聘一些老医生。但退休人员中符合要求者寥寥。最后,只有一个人符合条件,这位退休医生已年近七旬,但也义无反顾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大约一周前,罐子镇卫生院才联系到能够批药的医药公司,将药物储备恢复到一个月的量,但一些效果较好的药物依然缺乏。庆幸的是,医生们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20多天,第二波感染潮并没有到来。“只有一些零星从外面回来的人(来看病)。”一位医生说。

这位医生分析,一方面是由于外出务工的多数是年轻人,这些人在回乡之前可能已经“阳过了”,回家后二次感染的概率较低;此外,经过上一轮的普遍感染,许多人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常识,感染后知道自行买药和居家治疗,主动减少来医院就诊。鉴于此,他预计可能不会出现此前预判的“第二波”。

和平村一位村民也称,进入农历腊月后,返乡回来的人逐渐增多,回来的人多数已经“阳过了”,村里并没有出现再次感染的情况。但他发现,村里去世的老人比往年多了。

离去的老人

“这几日天天都有人放鞭炮,”罐子镇一家寿衣店的裁缝陈兰说,“有时候四个方向都在响。”这个时节听到鞭炮声,通常意味着居民家有红白事,但罐子镇的居民们普遍感觉,今年冬天丧事居多。

1月3日,59岁的王云被送到达州市区的医院几个小时后过世。意外发生前,他还在帮助另一家邻居处理丧事,许多人对他的突然离世感到难以接受。根据镇上多位居民的说法,仅1月3日当天,罐子镇就有三位老人过世,王云只是其中之一。

王云的妻子萧红告诉界面新闻,丈夫出事前三四天,已经觉察到身体不舒服,“脑壳痛,有点拉肚子”。萧红称,去年12月,王云已经“阳过了”,当时的症状并不重,开了一些药,打了几针后就康复,所以此次身体不适,自己并没有太在意。

1月3日下午,王云出现呼吸困难、腰痛加剧,家人赶紧将其送往达州市区的医院。急诊室挂号后,医生先对其进行抽血、做CT等检查,然后就被推进了重症室,插上了氧气。但几个小时后,CT结果尚未出来,王云被宣告不治。根据家属的转述,医生诊断其死亡原因为“病毒性心肌炎”。

由于不再进行核酸检测,许多患者也未做抗原自测,很难认定罐子镇这些逝者的病因。界面新闻采访了多位家属均表示,逝者平时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但发病前都出现过诸如咳嗽、哮喘等感冒类症状。

罐子镇主街南面,一处灵堂已经搭了4天。逝者是一位75岁的的老人。老人的女儿唐璐称,母亲于2022年12月31日去世,由于选定落葬的日期在1月9日,因此这期间必须有人守灵。母亲发病前,曾出现咳嗽等症状,但老人罹患糖尿病已有十多年,身体一直不好,此前也多次住院。对于老人的离开,家属表示能够接受。

“得这个病就像打架,主要看你的身体,你强它就弱。”上述老人的丈夫说。他今年79岁,但身体硬朗。他在2022年12月也“阳过了”,症状持续五六天就消失了。平时,他还能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女儿们劝他休息,但他觉得身体可以承受。

唐璐介绍,大约在一个月前,隔壁的另一位老人离世,现在这家人大门紧锁。不过,去世的并不都是老人,距离她家几十米外,42岁的陈克英于二十多天前去世,留下3个仍在读书的孩子。这是目前已知该镇近期离世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但病因未知。

黄博在罐子镇经营一家丧葬用品店已20多年。最近一个月来,老人过世的消息接二连三传来,“一些地方道师(农村处理丧事的司仪)人手不够,这家没弄完就赶到下家去了。”

究竟有多少老人在这个冬天离世?罐子镇卫生院一位医生表示,从患基础病的住院人数看,比往年多出了“一到二成”。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全镇去年12月至今大约有60多人因各种原因过世。他强调,冬天是老人发病的高峰期,而且这些案例很难认定因新冠病毒感染引起。但他也承认,与往年相比这个数据“要多一些”。

基层医疗机构的考验

“新十条”实施后,中国的防疫重心已由“防传染”转为“保健康、防重症”。近一个月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去构建的县、乡(镇)、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正在经受考验。

罐子镇罐子社区书记陈兵称,目前社区正在对60岁以上患有基础病的老人进行统计上报,对于有基础病的孤寡老人,社区还将协助他们买药,做好健康监测。此外,对于返乡人员,社区和村委会人员也会对其进行防疫宣传。

目前,当地每个村均设有一个卫生室,并配有1-2名村医,可以向村民提供一般疾病的开药服务。但多位村民表示,由于村卫生室不能打针,他们平时很少到村卫生室开药,有些人则称“药物效果不好”。

根据2012年出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村卫生室、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应当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在实际执行中,许多地方采取“一刀切”,禁止所有肌肉注射。一些医生认为,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这些规定应该展现出灵活性。

去年12月初,一张达州市某诊所患者聚集输液的照片在网络曝光,引发热议。达州市卫生系统很快明确通知,禁止诊所提供打针和输液服务。这一决定引发了诊所的不满,“有些病人烧到快40度,不给他打针激动得都要骂人了。”界面新闻报道后,当地很快纠正了这一禁令。

通常情况下,农村居民生病后首先选择乡镇卫生院就医。中国医院分为三级十等,乡镇卫生院一般属于一级乙等,属于十个等级的倒数第二位,这个等级的医院在软硬件配备、医生资质、药物使用方面存在诸多掣肘。

根据《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某些药物仅限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使用,乡镇卫生院往往只能使用一些“基药”(指进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的药品)。违规用药则面临扣罚。多乡镇卫生院医生表示,这些限制并不利于防重症工作的开展。

去年12月感染高峰期,罐子镇卫生院先后接诊两位病情紧急的患者,初步诊断一位患有肺心病,一位患有冠心病,但卫生院没有可以使用的药物,只能建议家属立即送到上级医院。从罐子镇到达州市需要40多分钟,遗憾的是,两人最终未能抢救回来。

用药受限的不只是医院,还有医生。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从乡镇卫生院退休的医生职称通常都不高,这让他们能够使用的药物也很有限。同事们称,上述罐子镇卫生院返聘回来的这位医生临床经验丰富,但因为职称不够,“现在还在使用青霉素”。而许多医生现在使用的是更有效的同类药物。

乡镇卫生院的财政困境也在这次感染高峰中凸显。乡镇卫生院属于差额拨款单位,但许多卫生院反映,本应拨付的财政款项长期不到位,导致医院运行出现困难,拖欠医药公司费用比较常见。此次感染高峰出现后,各级医院都在抢购药物,而基层卫生院成为最弱势的一方。

罐子镇卫生院有关人士透露,目前该院尚有180多万元的财政拨款没有到位,目前只能“东拉西扯”想办法将医务人员工资发放到位,而医药公司的货款尚无法及时支付。这也导致在采购药物时,医药公司缺乏积极性。近期因为一些患者出现腹泻症状,治疗腹泻的蒙脱石散又出现断货。

最近,在有些社区和村里,开始为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健康包”,里面包括常用感冒药、消毒液等。但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光靠“健康包”里的物资,能起到多大作用?他表示担忧。

(文中除陈兵外,其余人物为化名)

原标题:「深度」农村感染高峰过后:第二波没有到来,但医疗系统依然薄弱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96321c55.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标签:
评论: 农村感染高峰过后 有老人相继离世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758) 热点(2680) 新闻(13443) 国际(5458) 娱乐(4919)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45) 音乐(2082) 民生(3942) 行业(406) 财经(1765) 股票(372)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9)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1)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2) 养生(105) 医学(370)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16)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10071) 观点(1046) 房产(1154) 汽车(312)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3) 展会(4) 数码(221) 足球(222) 体育(1101) 教育(1417) 高校(1716) 法制(2295)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946) 美女(20782) 欧美(36)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1) 历史(364)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