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多地将向二孩、三孩家庭发放补助

日期:2023年02月26日 14:58 来源:红星新闻 作者:佚名


2月22日,杭州发布消息称今年将首次向同一对夫妻生育二孩、三孩家庭发放育儿补助。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后发现,除杭州外,济南等地此前也陆续出台鼓励生育,尤其是生育二孩、三孩的资金补助政策。

2月20日,由农业农村部等单位联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等共同发起的“回乡见闻”活动结束。关于该活动所得出的数据中,“近三成农村青年无生育意愿”的话题曾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也有很多人不愿生孩子了,发放这样的补助真的会有效鼓励大家生育吗?”有网友这样说。

对此,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中国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可以通过一些举措来维持合理的生育数量,但是对生育意愿不强的人而言,此类补助措施是否有效还有待观察。“我觉得不仅要鼓励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对于生育一孩的家庭也应该有所补助。”

作为“回乡见闻”报告的主要撰写负责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吕德文则对此表示,希望人口合理增长,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建立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特别是对于农村青年,不要让他们生育意愿迅速消失。

多地出台生育补贴政策:

杭州、济南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进行补助

2月22日下午,杭州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杭州市政府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出炉。杭州今年将首次向同一对夫妻生育二孩、三孩,且新出生子女户籍登记在杭州的家庭发放育儿补助,拟向二孩家庭一次性发放补助5000元,向三孩家庭一次性发放补助2万元。

杭州市卫健委工作人员在接受浙江日报采访时表示,按照2022年人口出生率测算,此次发放育儿补助总金额预计在1.4亿元左右,将覆盖2.5万个家庭。

1月11日,据齐鲁网报道,济南市委、市政府印发《济南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其中规定,济南本市户籍按照生育政策于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后发现,沈阳、长沙、云南等地,也在近日相继颁布了对二孩、三孩家庭的生育补贴发放方案。

相比之下,深圳拟对生育一孩的家庭,也给予生育补贴。

今年1月,深圳市卫健委发布《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按照差异化递进式对市民发放育儿补贴。其中规定,生育第一个子女且办理入户登记的,拟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3000元,另外每年发放1500元育儿补贴,三年累计发放补贴7500元。生育第二个子女且办理入户登记的,拟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5000元,另外每年发放2000元育儿补贴,三年累计发放补贴1.1万元。生育第三个子女且办理入户登记的,拟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1万元,另外每年发放3000元育儿补贴,三年累计发放补贴1.9万元。平均下来,生育三孩的家庭每年领取的生育补贴最多。

“近三成农村青年无生育意愿”上热搜背后

远未到悲观的程度,这只是问卷回复者当下的意愿

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多地发放补贴来鼓励生育。但是数据显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当代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已经明显下降。

据“2023回乡见闻”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4917,涵盖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425个市/县/区,其中农村地区57334份,占问卷总数的54.6%,城市地区47583份,占问卷总数的45.4%。

问卷数据显示,无生育意愿的青年比例为27.72%,有一胎意愿的占比为38.04%,有二胎意愿的占比为32.49%,有三胎及以上意愿的占比为1.75%。

“无生育意愿比例青年接近三成,但是这个数据不是农村青年的无生育意愿比例,而是问卷所涵盖的农村和城市青年的总和比例。”作为该报告的主要撰写负责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吕德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拆开来看的话,农村无生育意愿青年的比例在24%左右,城市无生育意愿青年比例在31%左右。

不过,吕德文也表示,这样的数据并不能说完全准确,还远未到对人口增长悲观的程度。

“首先,我们的问卷是通过微博来进行的,使用微博并愿意参加问卷的青年相对而言知识层次较高,这类人思想比较开放前卫,相对而言生育意愿本身就不强。另外,对于参加问卷的人而言,这只是他们当下的意愿,目前无生育意愿,不代表以后就真的终身不生育孩子,他们一旦遇到了喜欢的人,或者想法改变,是会发生变化的。但相对而言,有生育意愿的青年,未来一般是不会有太大改变。”

农村青年群体为什么生育意愿也下降?

专家:成本增加+观念影响

不过,吕德文同时表示,即使没有达到网上所说的将近三成,有24%左右的农村青年没有生养孩子的意愿,也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国家统计局关于开展农村青年婚姻关系调研的通知》,浙江、重庆、山东、四川等相关统计部门在6至7月份抽取了部分地区进行了相应调查。以浙江宁波为例,当地已婚或离婚的农村青年中,育有一孩的比例为62.5%,二孩的比例为23.21%,三孩的比例为0.89%,有13.39%的受访者未生育。

吕德文说,现在看上去,此次调查显示的农村青年24%左右无生育意愿的比例,低于城市青年31%左右无生育意愿的比例。但是这个数据都呈现出比较一致的上升趋势,也就是说农村的变化和城市是一致的。

谈及农村青年生育意愿下降,不愿意生养孩子或者少生孩子的原因,吕德文表示,这种变化和城市青年生育意愿下降的原因也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前农村生二胎是底线,最少生两个,但是现在二胎算是上限了,很多夫妻最多生两个孩子就不愿再多生了。”

首先,很多农村青年选择进入乡镇或者城市生活,这就比在农村生活的成本要增加,养育孩子本身会增加负担。另外,就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很多人虽然生在农村,但是随着求学、工作,认知发生改变,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在意自己的感受,也不愿意生养孩子或者多生孩子而消耗精力。

生育补助会有效果吗?

专家:不必贩卖“人口焦虑”

但要降低青年生育负担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意味着中国人口迎来了负增长。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据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观察,目前该政策的效果还并未明显显现,而生育补助对增加年轻人生育意愿的效果,也有待观察。

“对于已经决定是否生育、生几个孩子的人而言,我觉得不会因为生孩子就能得到生育补助而改变想法,但是这类生育补助有鼓励大家生育的意义和引导。此外我认为,不仅需要对二孩三孩家庭进行补助,一孩家庭也需要有一定的生育补助。”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华2021年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表示,把乡镇教育搞好,让农民的后代不必非得上县城读书,节省农民家庭的生活和婚姻成本,同时让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伴随有充分的就业机会。比如说,当农民流向县城购房时,可以同时在县城就业,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才是不加重农民生活负担的城镇化。而在中国,农村人口至少还有五六亿,如果可以搞好乡镇教育和提高县域的就业机会,相信县域会成为中国生育的高地、人口增长的“蓄水池”。

“相对城市青年已经‘固化’的生育意愿而言,农村青年及县城青年受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还是有生育、甚至多生育孩子的意愿的。”吕德文认为,说到底,还是要建立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降低青年的生育负担,不要让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的生育意愿迅速消失。

原新则表示,虽然我国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但是并没有必要过度去贩卖“人口焦虑”。

“人口下降其实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阶段,很多国家都会遇到类似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由人口大国向人口强国去转变,通俗点说就是用更少的人能做更多的事情。同时再去搭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保持合理的人口增长,现阶段我认为没必要过多去贩卖‘人口焦虑’。”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吴阳

原标题:多地将向二孩、三孩家庭发放补助,不愿生育的青年会改变想法吗?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97599c55.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标签:
评论: 多地将向二孩、三孩家庭发放补助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757) 热点(2678) 新闻(13439) 国际(5458) 娱乐(4912)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44) 音乐(2082) 民生(3935) 行业(402) 财经(1764) 股票(372)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9)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1)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2) 养生(105) 医学(369)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16)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10067) 观点(1046) 房产(1154) 汽车(312)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3) 展会(4) 数码(221) 足球(222) 体育(1100) 教育(1416) 高校(1715) 法制(2292)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946) 美女(20764) 欧美(35)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1) 历史(364)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