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决书送达当天,杨景媛在社交平台晒出保研通知书:‘我美美读博啦!至于肖同学?保研很难吧!’——这场持续两年的性骚扰指控刚被法律驳回,诬告者为何反而高调庆祝?而被告席上的男生,此刻正躺在精神病院,他的爷爷因网暴离世,外公成了植物人。”
2025年7月25日,武汉市洪山区法院对“武大图书馆性骚扰案”作出一审判决:无法认定肖某某的行为构成性骚扰,驳回原告杨景媛的全部诉求。判决书详细列明关键证据:医学专家鉴定肖某某因严重湿疹抓痒,动作节奏与自慰特征不符;监控显示两人全程无交流,不存在针对性骚扰意图。
然而胜诉的肖某某并未等来正义。判决生效仅两小时,杨景媛在社交账号发文:“不好意思啦~我保研成功了!之后还会继续读博哦~至于肖同学?学法考的他从业会很困难吧?不管他申请哪所学校,我都会寄送‘证据材料’!”这番嘲讽彻底激怒网友,而她的账号IP属地显示为广东——此时肖某某正在武汉某精神卫生中心接受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病历显示他已三次自杀未遂。
事件始于2023年7月11日。在武大图书馆,杨景媛发现对面男生肖某某反复摩擦腿部,她偷拍5段视频后当场指控其“隔空性骚扰”,并强迫他写下道歉信。肖某某最初在压力下承认“拍了姐姐”,但第二份手写稿改为“做了下流的事”未提具体行为。杨景媛将视频和信件发上网络,标签直指#武大性骚扰#,单日浏览量破10万+。
风暴就此席卷肖家。网友人肉出肖某某全家信息,照片被P成遗像群发;其爷爷因不堪辱骂突发心梗离世,外公受刺激成植物人。更荒诞的是,武大在内部调查排除性骚扰后,仍迫于舆论压力对肖某某记过处分,导致他保研资格取消。而杨景媛凭借“受害者”身份,于2024年顺利保研。
杨景媛的“胜利宣言”引发连锁质疑。有网友深挖其学术轨迹:她以《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论文获硕士学位,但论文被指存在数据造假——引用世卫组织报告时,将家暴发生率26%错算为“6.41亿至7.64亿人”,实际应为2.45亿至3.07亿;文中还出现“1960年-1665年”等硬伤。更蹊跷的是,其赴香港浸会大学读博的导师,被曝与武大导师系同窗。
面对学术不端质疑,杨景媛始终未回应。而她的法律专业背景(已通过司法考试)更让公众忧心:一名诬告他人却零代价的准律师,未来会如何运用法律武器?
事件发酵三天,武汉大学未撤销肖某某处分,也未启动对杨景媛的调查。这种沉默暴露系统性漏洞:据《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学术不端者可撤销学位,但校方至今无动作;而诬告追责在校规中仍是空白,导致杨景媛这类“诉讼失败却保研”的荒诞持续上演。
更值得深思的是维权成本差异。肖家为自证清白,耗时两年搜集病史记录、医学鉴定,甚至跨省维权;而杨景媛仅凭一篇小作文就让男方社会性死亡。这种失衡催生恶性循环——北师大电梯争端、华东理工耳机事件中,诬告者均全身而退,男方却终身背负污名。
杨景媛的社交账号至今留着那句‘美美读博’的宣言,肖某某的病历本上新增了‘抑郁伴随幻听’的诊断。当法院判决无法挽回破碎的家庭,当校规制度追不上崩塌的公义,所谓‘胜诉’只剩讽刺的空壳。此案撕开的远不止一桩诬告,更是整个社会对程序正义的集体反思:若法律只能还清白,却惩不了作恶,下一个肖某某倒下的地方,或许就是杨景媛们通往保研之路的垫脚石。